豐田大野耐一先生曾拿粉筆在地上畫了個圈讓經理們站在其中以訓練他們識別某個工作區域所存在問題的方式廣為人知,今天,作業觀察依然是識別浪費非常有效的方法,現場的管理人員通過作業觀察,一方面可驗證員工是否按照正確標準進行作業,另一方面還可以發現現場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實施改善,從而減少浪費,提高生產效率。為保障日常作業觀察避免流于形式,可以從下面三方面著手實施。
一、每天進行1次作業觀察
班組長在每周一上午10:00前安排好本周的作業觀察計劃,每天下午根據生產情況對計劃表中的工位實施作業觀察,時間一般在下午13:00-15:00之間,這個時間是工人容易疲勞的時候。
制定觀察計劃時要求每月對所有工位覆蓋一遍,因此計劃應充分考慮觀察時間的均勻分配,以保證能夠全部覆蓋;同時建議不要按照實際工位從前向后排列,要考慮到輕重緩急,對新員工、要領書新修訂的工位、重點崗位、最近經常發生問題的工位等要優先進行重點觀察。
二、每次至少發現1個問題(中毒般的問題精神)
員工的行為、現場的狀態與制度、標準之間的差距即是問題,主管應重點從七個方面去實施觀察:
1、是否按照規定的順序作業?
2、行走路線是否符合要求?
3、手持數量是否符合要求?
4、工具使用方法是否OK?
5、品質重點是否觀察到位?
6、安全重點是否觀察到位?
7、是否遵守異常處理規定?
作業觀察的目的是為了使作業更快、更輕松、更舒適、更安全、減少勉強作業及作業不連續的情況,只要這幾個方面都觀察到了一定能夠發現問題。每次觀察至少應發現1個問題,針對問題進行真因分析,然后制定有效的再發防止對策(注意應該是對策,而不是處置方法。處置方法是臨時的處理措施,但不能從根源上防止問題的復發),對策實施完成后班長對實施效果進行確認,并做好相關的標準化工作。
三、每周提交1份改善事例
對于部分問題實施改善后,如果實施效果比較明顯,對其它班組有較好的借鑒作用,則形成改善事例。每個班組每周應提交1份改善事例,改善事例的填寫要做到數據化、圖形化,條理化并經上級審核,最后由專人將各班組的改善事例及時在部門看板上進行目視。
典型客戶
/CUSTOMERS









































